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王渭莉:干部子弟,當了一輩子工人

           3月5日,當?shù)?32朵玫瑰送出去的時候,杰克第四屆“百朵鮮花送雷鋒”活動溫馨落幕。品質(zhì)中心的專家——王渭莉收獲12朵,成為獲得鮮花最多的人。

           “非常感謝王工,在零件特性的問題上,給我們提供了各種數(shù)據(jù)和賣點,一絲不茍的專業(yè)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感謝王工長期以來耐心地幫我們處理零件質(zhì)量問題,有時候時間緊任務重,她會親自動手挑選零件。”

           朵朵鮮花代表的謝意,都在充分說明,王工在零件方面有著不同尋常的作為。而這一切,也都是一步一個腳印,從零開始“磨”出來的。

           不論去哪里,都有她的一方天地

           1977年2月,結(jié)束了三年“知青”生活的王工,被分配到了標準公司。

           從小在機關大院長大的她,對工廠沒有一點概念,以至于進工廠的那天,走在前面的一個男孩踩到了一塊鐵板,發(fā)出的尖銳響聲都能嚇到她。

           其實,她本是可以不進工廠的。

           王工出生于陜西渭南,名字中的“渭”字就來源于此。出生后的第二年,父親就晉升為渭南地區(qū)組織部的領導。所以盡管那個時代物質(zhì)匱乏,但干部家庭的孩子,多少還是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幸福一些。王工自己都說,“我這輩子吃過的苦,都是來自工作上的。”

           王工記得,自己要被分配到工廠,母親心有不舍,就找了父親,父親當時分管知青的工作分配,有權(quán)給自己換個工作,但父親是個剛正不阿的人,一口回絕了,父親認為,“分到哪兒就去哪兒,只要好好干,都能有出息。”

           這一年,王工21歲,正是意氣風發(fā)的年紀,對于這樣的安排她欣然接受,她自信地相信,不論去哪里,都是全新的開始,都有她的一方天地。

           挨打的次數(shù)多了,她的技術也跟著提升了

           進入工廠后,王工遇見了她生命中的貴人——沈師傅。

           沈師傅是車間里數(shù)一數(shù)二的技術能手,也是零件試制小組的組長,她帶領王工走進了縫紉機的世界,扎根零件制造與檢驗領域,言傳身教地告訴了王工,一名工匠的堅守與堅持。

           對工作標準,師傅非常嚴格,經(jīng)常放在嘴邊的話是,從一開始就要把事情做對。師傅手把手教學,從最基本的鉗工、銼刀、倒角開始,一一演示,然后王工開始學著做。一旦哪里錯了,師傅略顯粗糙的手掌就會毫不留情地打過來,實實在在地打在王工的手臂上。

           學徒的那兩年,王工沒少挨這種打,作為曾經(jīng)的大家閨秀她心里不是沒有委屈的,但更多地是執(zhí)著的、不服輸?shù)膭艃骸?/p>

           挨打的次數(shù)多了,她平日里練習的次數(shù)就更多了。“別說師傅不在偷會懶,就是全車間一個人沒有,我也是認認真真在那做我的零件。”

           為了達到師傅的標準,她經(jīng)常一個人在車間,忘了吃飯,晚了睡覺,她說,“做不好有什么資格吃飯,有什么資格睡覺?”

           嚴苛的師傅,高要求的自己,注定王工會有一次精彩的亮相,這次機會出現(xiàn)在兩年后的學徒結(jié)業(yè)考試上。

           每位學徒都會拿到一張圖紙和一塊鐵,然后按照圖紙把鐵塊做成零件。王工基本功扎實,做出來的零件分毫不差,當之無愧的成為第一名。同一批進廠的12個人,有人的不合格,不得不繼續(xù)學徒生涯。

           回憶師傅當年的“狠”,王工始終心存感恩,這份感恩讓她們的師徒情維系了近40年,早已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師徒,她們之間時而像母女,時而像姐妹,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即使挨罵,她也堅持原則

           1985年,王工被調(diào)去做零件檢驗員,她師傅就是這個檢驗站的負責人。王工當時就想,“我去了,不能給師傅丟人。”

           檢驗站六七個人,王工卻是最忙碌的。有些人可能會偷懶,檢驗零件時隨意量一量就過了。但她從不這樣,每一個零件,都用尺子一個一個量過去,有零件出現(xiàn)問題,她還要反復確認,生怕自己量錯了。

           后來,有人為王工鳴不平,跟她師傅說,“你手下這些人,怎么小王最忙。”師傅揣著明白裝糊涂,“誰讓她學藝不精,檢得慢呢。”

           得益于這樣的磨練,王工在不久后成為檢驗站的站長。

           因為工作屬性不同,檢驗員與車間人員難免會發(fā)生矛盾,經(jīng)王工檢驗判定為不合格的零件比較多,車間因此經(jīng)常被罰款,兩者間的矛盾就激化了,甚至有人對她心生怨言,“雞蛋里挑骨頭、死腦筋”。

           對此,王工認為自己是按標準在做事,沒有錯,所以一點也不怵,依然一絲不茍地干著自己的活。
    有原則,堅守標準,敢說敢做,是王工的工作態(tài)度,她眼里沒有“差不多”、“似乎”、“好像”這些含糊其辭的表達,對就是對的,錯就是錯的。

           在王工看來,縫紉機制造就是,“研發(fā)把圖紙畫對,車間嚴格按照圖紙生產(chǎn)、檢驗員嚴格遵循圖紙給出檢驗,只要每個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能生產(chǎn)出好的機器,很簡單。”

           日本人帶來的震撼

           1993年,因為工廠與日本企業(yè)建立合作關系,王工有機會和日本人一起共事。也就是那時,日本人的嚴謹、嚴苛的工作態(tài)度,震撼了她,她的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有一天,她拿著一個自認為合格的零件,給日本部長審驗。日本部長拿著零件,像欣賞一件藝術品一樣看了半天。之后,他不停地用手指摩擦零件的一個平面,然后對王工說零件達不到光滑的要求。

           王工拿過來摸了摸,說很光滑了。沒想到那位日本部長做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伸出舌頭直接去舔那個零件,然后非常篤定地說,這個零件不合格。

           王工回來就開始反思自己,她一直認為自己已經(jīng)夠嚴謹了,但是和日本人一比,還是相差甚遠。

           于是,她對自我的要求也更加嚴苛了,也更加理解師傅為什么老說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對了。

           2009年來到杰克,王工也用她一貫的高標準、嚴要求對待零件質(zhì)量管理,完善圖紙、嚴格按圖紙生產(chǎn)、嚴格按圖紙檢驗,在她的輔導下,杰克零件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整機性能也得到了明顯提高。

           在杰克的七年多時間里,她幫助過的檢驗員,她幫助過的車間,她幫助過的供應商,都是打心眼里敬佩她,她一直在用行動詮釋“嚴就是愛”的真諦。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