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用良心守護縫紉機的最后時光

           走到珠市口東南角的鷂兒胡同深處,一個黑底白字的“修縫紉機”招牌映入眼簾。邁進這家專門維修縫紉機的店鋪,時光仿佛撥回到了往昔:店里擺著六七臺老式縫紉機,各式各樣的零件靜靜地躺在貨架上,一個魚缸旁,放著一臺不大的老式電視機,正播放著老電影。

           一張修理桌上,擺著改錐、砂紙、錘子等各種工具。桌前,店主趙才凝神擺弄著一個縫紉機的手輪。

           在京城,修理縫紉機的老師傅已經難覓,而趙才一干就是半輩子,風雨無阻地守著這胡同里的小小修理店,“讓那些還用縫紉機的人,在機器壞了以后還有個可修的去處。”

           苦鉆研 自學摸索勤請教

           這家小店只有二十多平方米,既有老式的腳踏縫紉機,如北京產的“燕牌”、上海產的“飛人”和“蜜蜂”,也有老式鎖邊機,和新潮一些的電動縫紉機。

           趙才今年六十歲,他生在老宣武區(qū)的地界,年輕時在修理公司工作,當時他修的是手表,后來這一行業(yè)經過改革和兼并,他跟著公司挪了不少地方的門市部。由于公司業(yè)務需要,直到1996年,他和同事們開始在大柵欄經營電動縫紉機。此時的服裝市場已經很發(fā)達,縫紉機進入了夕陽時代,可維修行業(yè)依然需要人,趙才就改了行,學起了修縫紉機。

           “ 隔行如隔山 ,一個會修車的師傅,也不一定搞得定縫紉機!”趙才伏在柜臺上,陷入了回憶。

           當時,他專門去上海學技術,老師傅只教修電動縫紉機,他一學就是一年多,可一直沒人教他怎么修腳踏縫紉機。“這就得靠自己摸索了。”趙才說,雖說兩種縫紉機工作原理相似,可構造不同,有時用戶送來了腳踏縫紉機,他一琢磨就是一整天,經常坐在縫紉機前愣了神,搞不明白時,就向老師傅請教。

           憑著自學,趙才攻克了腳踏縫紉機修理難題,原理構造迥異的鎖邊機,在他的鉆研下修起來也不在話下。趙才說,其實和修手表相通,縫紉機也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矩”,部件如何傳動和制動有著不少門道,“想學會容易,要做得精就得靠悟性”。

           摸門道 20年練就老手藝

           后來,趙才的工作地點換到了騾馬市大街南側、果子巷北口的“京廣五金商店”,縫紉機業(yè)務已是修理為主。2011年之前,大吉片拆遷,果子巷北口的店鋪也停止了營業(yè)。

           “手藝嘛,就是做熟不做生,我這么大歲數(shù)也不愿意再改行,這輩子就陪著縫紉機店過了。”趙才說,他和兩個同事在鷂兒胡同繼續(xù)把修理的業(yè)務辦了起來,對縫紉機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其實,一些北京人的家里,還都有縫紉機的一個位置??p紉機曾經是老北京人生活中的“四大件”之一,與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共同代表著上世紀70年代家庭的“富有”,很多人在當時練就了自己做衣服的本事?,F(xiàn)如今,生活條件好了,買衣服容易了,沒人愿意再費事了,縫縫補補的場景少了,縫紉機也就在家里落了灰。

           “其實,腳踏縫紉機不僅更便宜,而且更好用。”趙才的眼里閃著光。小店靠著老主顧修理縫紉機的生意,也過著“縫縫補補”的日子。兩三天也許只來一個客人。

           二十多年的修理經驗,讓趙才摸索出一套愈發(fā)嫻熟的手藝。拆開機頭,他瞅一眼就知道用戶平時用的油不對勁。“很多人圖方便,加的是機油或食用油,一開始沒問題,到最后就糊住零件了,用縫紉機專用油才能保護機器。”他說。

           二十多年來,不知有多少臺縫紉機在趙才的手上重獲新生,他的名氣也越做越大,甚至還有京郊的顧客,大老遠拿來自家的縫紉機機頭,扎進胡同直奔小店里“問診”。

           憑良心 只賺手工本分錢

           一年前,趙才的小店在網上火了,當時的一個月內,顧客們就送來了四五十臺待修的縫紉機,把整個屋子都塞滿了。不過更多的時候,這里一天也來不了一位客人,但無論刮風下雨,趙才都早早來到胡同里守著店。“已經退休了,但心里依然放不下縫紉機。”

           在店里,修一次縫紉機只要幾十元,賺的就是手工錢,這是個薄利的手藝活兒。不過這幾年,大街上時而會有舉牌子吆喝著修縫紉機的師傅,一些人不僅修不利索,而且還更換原本沒問題的零件,一要價就是幾百甚至上千元。

           “很多老年人受了騙氣得夠嗆,再到我這兒來修。您說說,這行怎么能這么做吶!”說到這兒,趙才的語調高了幾度。每次修理時,趙才還會額外幫著清理縫紉機,除除里面的布毛和灰塵,錯了位的部件也順手幫著調節(jié),這都是免費的。“咱們得守著良心,不能壞了維修這行的底線!”他搖著頭感慨。

           可最讓趙才感慨的,是摯愛的縫紉機終究會被時代淘汰,維修的手藝因此也沒人學習。“這個時代快忘了縫紉機這種老物件了,可一些老人家里還有它,這個攤兒我就得一直守著。”趙才輕輕說。

           午后的一縷陽光從窗戶灑過,烏黑發(fā)亮的縫紉機好像也閃著光,手輪轉動,踏板聲悅耳,恍如昨日的一幕仿佛再次定格。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