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中國鞋業(yè)內遷之惑

     春江水寒,知者領先。面對成本上升危機,早在六年前,全球最大的女鞋生產商之一華堅集團就開始了內地求生。出乎意料的是,這家原本打算至少15年不再遷移的企業(yè)而今卻有可能再次轉移

      今年37歲的李衛(wèi)民已經在贛州生活了6年多,每年冬天,他都會將河南老家的父母接到贛州過冬。在他心里,這座位于章江和貢江交匯處的古城已然成了他的第二故鄉(xiāng),這里不僅有冬日里溫暖的陽光,還有珠三角少有的藍天和白云。

      李衛(wèi)民原本應在東莞工作的。六年前,他被總部在東莞的華堅集團“空投”到這個內地小城,負責其在贛州的項目。

      2000年前后,經歷了一波高速增長的東莞制鞋業(yè)遭遇了土地短缺、人工上漲,產業(yè)轉移的壓力已經出現。但考慮到內地產業(yè)配套匱乏、物流運輸落后,眾多企業(yè)寧可留在東莞“多撐幾年”。

      華堅第一個走出去。2002年,集團在江西贛州投資3億多元,興建生產基地。作為負責江西項目的成員之一,李衛(wèi)民在這個古城一呆六年。

      許多同行對華堅的大膽感到吃驚,李衛(wèi)民常被問到一個問題,“你們建那么大的廠,萬一接不到單怎么辦?”“說實在的,當時我們也怵,但老板說,如果一家鞋廠沒有自己的廠房,沒有設備,沒有足夠的熟練工人,沒有有競爭力的管理、品質和價格,客戶憑什么給你下訂單?”

      盡管有著充分的心理準備,創(chuàng)業(yè)時的艱難仍然讓他記憶深刻,“當地有一種小蟲叫隱翅,叮了人后會使皮膚大面積潰爛,我們男人還無所謂,但女文員們都被嚇得直哭,我們給它起了個綽號叫毀容怪客。”

      配套廠家的缺乏更是挑戰(zhàn)。江西基地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大多需要從東莞運來。當時贛州至東莞的高速公路尚未開通,運輸時間讓他們吃足苦頭,“有一次因為缺少8公斤的材料,整條生產線都停產,結果是老板派了兩個司機,用他的小車連夜開了近10個小時送到工廠。”

      如今高速公路已經建成,江西基地與廣東之間每天仍然需要對開十臺貨車:一邊運送原料,一邊將生產的鞋運到深圳港口出口。

      華堅當然希望能在贛州就近采購原材料,但鞋材廠商也很苦惱:在鞋廠集中的東莞,他們可以同時向幾十家工廠供貨,現在許多鞋廠開始在內地新建生產線,到江西、廣西、湖南、四川各地的都有,但基本上一個地區(qū)只有一兩家大型鞋廠,他們不知跟隨哪家而去。

      無奈之下,華堅只好以東莞原有的配套市場為中心,建立起500公里范圍內的“大配套圈”。“如果運輸條件能夠滿足,1000公里內形成配套問題都不大,但再遠就沒有辦法了。”李衛(wèi)民說。

      他介紹,華堅在越南的項目更難,投產兩條生產線后,一直沒有擴大規(guī)模,“越南那邊少根針都要從東莞運過去,如果庫存太多,鞋的款式一變,大量原材料又報廢了。”

      原料和運輸的問題都在預計之中,還有沒預料到的新問題——開始時,贛州的人工工資比東莞便宜很多,但由于贛粵高速公路開通,勞動力差價迅速縮小,現在勞動力成本方面基本沒有了比較優(yōu)勢。

      “跟東莞相比,贛州的成本優(yōu)勢主要是土地和水電價格較低。”華堅負責江西基地的常務副總經理涂火保曾計算過,公司在贛州省下的水電費差不多可以沖抵運輸成本;公司在東莞是租用廠房,在贛州則是買下廠區(qū)的50年土地使用權,可以更從容地根據自身需要建設,“對于增強員工的歸屬感也很有好處”。

      為了能保證江西項目更順利,集團對外報價時,贛州生產的鞋降價3%。

      六年里,江西基地從當初的一條生產線,擴張到了18條;員工從300多名增加到現在的將近10000名。“太快了,從來沒想到發(fā)展會這么快。”李衛(wèi)民說。

      江西的項目被國家評價為產業(yè)梯度轉移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雌饋硪磺卸疾诲e。

      在華堅之后,為了應對成本上升的壓力,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轉移已成了許多制鞋企業(yè)的普遍選擇。事實上,去年下半年以來,這成了一股潮流。

      近一兩年來成本全面上升,中國制造中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yè),其競爭力尤其令人擔憂,諸多專家學者開出藥方——要么遷移,要么升級。

      華堅在這兩個方向上同時嘗試,他們不想成為臺灣前輩那樣的游牧者,只能“逐成本洼地居”。涂火保透露,在2005年下半年,華堅高層已經意識到,僅僅有轉移是不夠的,轉移只能解決生存問題,而競爭力來自產業(yè)升級——在這個行業(yè)里,升級意味著研發(fā)、設計、品牌和渠道。

      在李衛(wèi)民看來,無論是市場需求的變化,還是生產成本的上升,在競爭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yè)都有能力消化和克服,他更擔心的是目前政策和輿論的微妙轉向。“中國經濟近幾年一直在向重化工模式傾斜,隨著輕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比重的縮小,輕工企業(yè)在社會中的話語權也在下降。”

      他坦率地說,過去出口創(chuàng)匯是件光榮的事,但現在國家外匯多了,華堅這樣的創(chuàng)匯型企業(yè)“反而好像做錯了什么”。在一些地方,政府力推高科技產業(yè),已經在管理、新材料應用以及自主設計等多方面應用了高科技成果的制鞋業(yè),卻依然被視為“落后產能”。

      在贛州,由于本地資源開發(fā)帶來的稅收更多,最近兩年來,贛州經濟開發(fā)區(qū)從過去積極吸引勞動密集型企業(yè),正悄然變成重點培養(yǎng)本地優(yōu)勢企業(yè) (如鎢和稀土等資源性企業(yè))。華堅雖是當地規(guī)模最大的企業(yè),但投資并非最大——當地政策的微妙轉變讓華堅開始不安。

      自去年起,華堅就進入了調整期,再沒有投產新的生產線,今年上半年尤為艱辛,贛州的生產也被壓縮——因為看不清美國經濟的前景,客戶到5月份都不敢下單,但到了6月份,訂單突然大量涌入,工廠轉眼之間便陷入了超負荷生產狀態(tài)。

      日子似乎又好過了。但集團高層已經在考慮要繼續(xù)遷移,到更接近用工資源的地方去。“2002年決定到贛州時,公司預計15年到20年可以不用動了。沒想到只過了短短6年,又要考慮向下轉了。”涂火保有些無可奈何。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