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不可縱容通脹 人民幣至少需要一次性升值10%

      在經過了一年多的物價攀升后,最近關于通脹緩解的利好消息不斷。一方面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原油價格已從每桶超過140美元回落至不足120美元;一方面是國內食品價格企穩(wěn),由此帶動CPI在2月的8.7%之后穩(wěn)步下降,6月漲幅為7.1%,預計7月會降至7%以下。因此,很多市場人士比較樂觀地估計下半年CPI漲幅將會逐步下降,到年底時甚至降到5%-5.5%。

      與此同時,在“從緊”貨幣政策的環(huán)境下,諸多中小企業(yè)和出口企業(yè)陷入經營困難,叫苦不已。雖然在全球經濟普遍增長乏力的狀況下,中國經濟上半年取得了10.4%的強勁增長,但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憂慮卻在決策層和市場獲得了日益強大的話語權。

      例如,在7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之前“三防”(防通脹、防過熱、防經濟滑坡)的政策要點,已悄然變?yōu)?ldquo;要把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位置”。這迅速被相當一部分人解讀為:“防通脹”的重要性正在部分讓渡給“保增長”。

      隨后的發(fā)展似乎也在證實這種解讀。7月30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至13%。8月初,《華爾街日報》援引某國有商業(yè)銀行相關人士的話,稱已接到央行通知,商業(yè)銀行2008年新增信貸額度將上調5%,新增部分將主要用于支持小型企業(yè)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則明確提出“宏觀調控政策力度已基本到位,沒必要再加大調控力度”。

      對此,市場和學界亦有人持不同意見,例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許小年教授就堅決支持繼續(xù)執(zhí)行嚴格的反通脹政策。從數據的角度來說,雖然通脹壓力有所減緩,但相對于年初政府4.8%的目標,上半年7.9%的漲幅無疑仍屬于高位運行。而且6月中國上調了成品油價格和電價,因此PPI預計將進一步走高,有的機構甚至預測7月份PPI可能超過10%。

      此外,行政限價的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通脹的作用,但也造成了供應緊張的問題,例如最近有媒體報道,產煤大省山東由于電煤限價而導致缺煤,由此出現了拉閘限電的現象。

      雜亂的現象,紛繁的看法,中國經濟不但面臨著通脹和下滑的雙重挑戰(zhàn),也處于認識和政策的搖擺之中。為此,本報此次特專訪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霍德明教授?;艚淌趤碜耘_灣地區(qū),曾因反對下調印花稅救市而被眾股民批評,而現在他又非常堅定地提出目前是反通脹的關鍵時刻。觀點如何,相信讀者讀過之后自有明辨。

      通脹任何時候都是貨幣現象

      《21世紀》:在過去幾個月,隨著CPI指數的下降,人們對于通脹的擔憂有所減輕。在食品價格逐漸穩(wěn)定,甚至有所回落的情況下,很多市場人士都認為今年下半年的CPI漲幅將持續(xù)下降,這場以食品價格上漲為主要推動力的通脹將開始大幅減緩。但也有人認為目前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緊縮的政策不能輕言放松,您對此怎么看?

      霍德明:目前很多國家都面臨著通脹的難題,而在2007年之前,國際糧價和能源價格就開始逐步上漲。中國作為一個貿易大國,不可能不受外部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在談目前的通脹局面之前,我們還是要想一下,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中,中國國內通脹的原因是什么?應該怎么解決?

      有一種看法認為,國際糧價和能源價格上漲,中國對此是無能為力的,人家失火我怎么辦?我自己當然要救火,但有時候外面的火苗飄進來我受損失也沒法子。第二種看法認為,中國的通脹主要來自于食品價格的上漲,但非食品類商品的價格并沒有漲,因此這是相對價格的變化,過一段時間就會消失。

      表面上看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但我們知道通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那么這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當然你可以說沒什么關系,在市場規(guī)律的作用下相關商品的價格會自然而然地下降,也就是說前面的兩種觀點是不違背后面這個規(guī)律的。但我不同意這個結論,原因何在?我可以通過一個例子來解釋。

      中國的CPI籃子是由八大類商品組成的,去年以來的狀況一直都是食品類的價格漲得多,非食品的價格漲得比較少,因此很多人說通脹只是發(fā)生在食品領域。但這個說法實際上犯了一個基本錯誤,衡量通脹的CPI本身就是計算其所涵蓋的所有商品價格,然后平均得出的一個指數。在這里,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在其他條件不變(例如貨幣總量保持一定規(guī)模)的情況下,當某些商品的價格上漲時,另一些商品的價格一般會下跌。道理很簡單,既然貨幣總量是一定的,那么不同商品的價格自然會此消彼長。也就是說,花在豬肉上的錢多了,花在其他商品上的錢就少了,這樣其他商品的價格就會下跌。

      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看到CPI籃子中非食品類商品的價格并沒有下降,只是漲幅沒有食品那么大。由此看來,一定是貨幣供應量發(fā)生了變化。

      《21世紀》:您的意思是說市場上所言的結構性通脹和輸入性通脹實際上并沒有完全反映真實狀況?

      霍德明:在宏觀經濟學上,現在的這個現象可以用英文單詞accommodate來描述,accommodate的意思是縱容,為什么這么講?很多人認為目前的通脹是食品價格上漲造成的,而且這是國際糧價和油價上漲的結果,所以中國的應對辦法不多。但前面已經分析過了,如果貨幣供應量固定,那非食品類商品的價格應該下跌。由于目前中國的貨幣政策受匯率政策的影響很大,因此在思考通脹問題的時候,兩方面的情況我們都要考慮  在這種氛圍下,我覺得人們對通脹的討論依然圍繞在一種“縱容”的感覺中,而且日益強烈。自2月CPI同比上漲8.7%之后,大家現在說通脹洪峰好像已經過去幾個月了,所以我們可以松一口氣了。但統(tǒng)計數據可以證明,貨幣供應量偏多的情況并沒有根本改善。

      或許有人會說,央行的對沖已經吸收了絕大部分的過剩流動性,例如2007年中國上調了10次存款準備金率,2006年上調了4次,2008年也已經上調了4次。另外,近幾年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率大概在18%左右,和名義GDP的增速差距并不大,因此央行已經控制住貨幣供應量。但我要強調,這方面如果只看過去的M2增長量,那是不全面的,必須還要看將來的貨幣供應量。匯率在低估的情況下,海外資本的流入會造成大量的外匯占款,央行過去反復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只不過在阻攔現有的外匯占款轉化為M2。若匯率還是低估,那么未來外匯占款的大量增加恐怕將使央行很難控制未來的M2增長量,除非繼續(xù)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21世紀》:最近在出口企業(yè)的呼吁下,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又慢了下來,照您這樣說,短期內中國的通脹不但不會有實質性的下降,還有可能從食品擴散到非食品?

      霍德明:通脹會不會擴散到非食品領域?你看M2,央行用存款準備金率這么強力的貨幣政策工具,才勉強把它的增長率控制在18%,但這卻不能把通脹維持在3%左右。

      這里要插一句,為什么要把3%定為通脹目標?因為經歷過上世紀70、80年代通脹的國家最后獲得了一個教訓,就是千萬不能讓通脹太高。通脹太高產生的最大問題是一旦通脹持續(xù)時間較長,例如一兩年,現實會影響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人們一旦形成通脹預期,就會使人們的行為發(fā)生相應的改變,而經驗證明,要把已經改變的行為調回來是很困難的。

      其實現在存款準備金率這個工具的使用空間已經很小了,而且即使是之前那樣頻繁的操作,我們也沒有把通脹降到低于3%程度。超過3%的通脹率在西方是相當危險的,而我們上半年是8%左右,現在大家期望下半年這個數字會自然而然地下降,我覺得很困難。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