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dǎo)航:

烏魯木齊“衣”路走過三十年

      服裝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guān),衣服的變遷,折射出生活的變化和時代的變革。如今,時裝不只是單一的T臺走秀,生活化的時裝已逐漸取代了純舞臺的展示。 (資料圖片)

      校門口站著一位手拿剪刀的老師,命令一位穿喇叭褲的男生把腳抬高點,再抬高點,然后對著他的喇叭褲一剪刀剪下去。這是由王小帥執(zhí)導(dǎo)的電影《青紅》中的一個鏡頭,真實地記錄了喇叭褲在流行之初的尷尬。

        正像歌手艾敬在《艷粉街的故事》里的一段歌詞:“有一天一個長頭發(fā)的大哥哥,在艷粉街中走過,他的喇叭褲時髦又特別,他因此惹上了禍,被街道大媽押送他游街,他的褲子已被撕破,尊嚴已剝落,臉上表情難以捉摸……”

        上世紀70年代末,喇叭褲剛在小范圍流行時,被稱為是奇裝異服,穿一條喇叭褲就被認為是“流氓”,不務(wù)正業(yè)。三十年來,人們的著裝理念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70年代】憑票購布

        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憑票購物的時代,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不到過年過節(jié),一般人極少添置衣服。

        38歲的市民楊曉麗回憶,小時候她就沒穿過幾件新衣服。家中兄弟姐妹四人,楊曉麗最小,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過的,“也不分男女款,就從大往小傳著穿,等到我穿時,領(lǐng)口和袖邊差不多都磨破了。”

        “那時候就盼著過年,因為只有過年,家里才會給做一件新衣服。”楊曉麗說,當(dāng)時都是媽媽憑票買來布自己裁剪、縫制,衣服都會專門做大點,可以多穿幾年。

        一件衣服穿四季,衣服的顏色也是單調(diào)的灰、黑、白,百姓的衣柜里幾乎沒有存衣服。

        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市面上開始出現(xiàn)一種叫的確良的面料,因其做出的衣服滑爽,花色鮮亮,洗后不縮水、不起皺,開始迅速流行。擁有一件的確良襯衣,更是“時髦”、“洋氣”的象征。

        楊曉麗說,當(dāng)時的確良雖不用布票,!但價錢貴,一市尺要一塊錢左右,這與當(dāng)時一個月二三十塊錢的工資相比,是非常奢侈的,并不是人人都舍得買的確良做衣裳。

        “我和我姐天天跟我媽鬧,非要做一件的確良襯衣。”楊曉麗說,后來媽媽招架不住姐妹倆的央求,就給她和姐姐一人做了一件,但是為此全家節(jié)省了好一陣。

        【80年代】色彩繽紛

        20世紀80年代初,喇叭褲開始流行,但這種上窄下寬、臀部緊繃的褲子,被視為奇裝異服,甚至成了“二流子、流氓”的代名詞。

        差不多在同時代出現(xiàn)的牛仔褲,也被認為是頹廢和叛逆的象征。

        隨后,蝙蝠衫、腳蹬褲等漸漸出現(xiàn)。“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褲”正是當(dāng)時人們追求時尚和流行的寫照。歌舞片《霹靂舞》的火爆,帶來了流行裝束蝙蝠衫。片中人物身著蝙蝠衫,頭上裹布,腳踩高幫運動鞋,一遍遍模仿擦玻璃或外星人行走動作的情景,迅速成為當(dāng)時年輕人的追逐目標。

        楊曉麗說,下身穿黑色彈力貼身的腳蹬褲,上身穿寬松的蝙蝠衫,就是當(dāng)時流行的裝束。“那個時候流行嘛,不管胖瘦,大家都愛穿。”

        1983年12月,布票停止使用,服裝市場迅速升溫。這一年,男士們告別中山裝,換上了西服。

        1984年,當(dāng)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風(fēng)靡時,銀幕上女勞模陶星兒的紅裙子成了流行的時尚,中國女性服裝從單一刻板的樣式中解放出來,色彩鮮艷的裙子成為大街小巷亮麗的風(fēng)景。這年,楊曉麗在廣東的表姐給她帶回了一條大紅色的百褶裙,裙擺很大。“當(dāng)時都不敢穿出去,就把裙擺裁掉了一截。”楊曉麗說。

        新疆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員續(xù)西發(fā)說,當(dāng)時人們對時尚和流行的追求有著“從眾”和“趨同”心理,“只要一有流行的衣服,大家都迅速跟風(fēng),穿的都大同小異。”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