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定制服裝成往事 煙臺大部分裁縫鋪轉行改衣鋪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煙臺的大街小巷有著不少裁縫鋪,人們都習慣于逢年過節(jié)扯塊布料去裁縫店去做衣服。誰也沒有想到,當年門庭若市的服裝定制行業(yè),如今竟成了夕陽產業(yè)。伴隨著時代變遷,裁縫鋪的生意一落千丈,許多裁縫師傅另謀生路,也有一些轉型改衣,填補了現在人們“不會拿針線”這一“空白”。


    老式裁縫鋪。劉曉陽 攝

      昔日裁縫鋪門庭若市

      “小時候全家添置新衣,總是由母親去布店扯了布,去裁縫店做。”今年四十多歲的王鳳英回憶起當年煙臺裁縫鋪的興盛,感慨萬千。那個年代,街上的裁縫鋪很多,店名多叫“小上海”、“小香港”等。還記得當年煙臺最有名的一家裁縫鋪在西南河附近,門口有副很牛的對聯:“不做奇裝異服,專做革命服裝”。

      “他們的生意總是出奇的好,墻壁上密匝匝地掛滿了做好的成衣,到了旺季,鋪子里攬的活計堆積如山,若是在那里定做衣裳,沒有半月二十天,拿不到成品。”王鳳英回憶,那時裁縫鋪不僅接待鋪面生意,有時還要出外接攬大活,比如閨女出嫁賠贈嫁衣,就得聘請裁縫鋪中手藝好的到家中做。嫁衣包括夾、單、皮、棉,合計起來就要幾十件,這就不是一位師傅可以勝任的,常常邀請師兄弟一起趕活,一干就需兩三個月。


    成品衣服琳瑯滿目。劉曉陽 攝

      轉型改衣店填補“空白”

      隨著經濟發(fā)展,商場里各種品牌服裝爭奇斗艷,不少人還熱衷于上網淘衣,很少有人再拿著布料去裁縫店做衣服了。

      今年已經50多歲的老張是個手藝不錯的裁縫。1984年,她從海陽來到煙臺開了自己的裁縫鋪,這一做就是十年,上世紀九十年代,服裝行業(yè)迅速崛起,沖擊著裁縫店,人們嫌裁縫店做出來的衣服太土,不合時尚。就在2000年,老張在文化宮附近將自己的裁縫鋪改成了改衣鋪。

      “長款大衣不流行了,改成短款;寬腿褲改成直筒褲……”老張稱,這些活計現在是她店里的主營業(yè)務。此外,釬褲角、換拉鏈……這些縫縫補補的活計也不少。

      “現在年輕人都不會用針線了,一點兒小毛病就干瞪眼。”老張的改衣店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釬褲角5元,改褲子15元,修改一件大衣的費用更高了……老張說,現在小店的收入還不錯。(YMG記者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