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自力更生 生產紡機設備

      紡織機械工業(yè)在中國是19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步的,到新中國成立前的60多年間,紡織設備幾乎全是從外國購買。新中國成立后,要發(fā)展紡織工業(yè),首先碰到的困難就是紡織設備怎么解決?解決的辦法無非有兩種:一種是繼續(xù)從國外購買,另一種是立足國內想辦法自己制造。立足國內自己制造,也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依靠機械制造工業(yè)部門,另一種是把紡織工業(yè)部門自身的機修力量組織起來,自己動手制造。錢之光在深入分析當時國內外形勢和紡織工業(yè)自身的條件,并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后,果斷決定由紡織工業(yè)部自己動手制造紡織設備,走自己武裝自己的道路。

      作出這一決策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新中國成立后,一些西方國家在經濟上對我國實行封鎖,抗美援朝爆發(fā)后,封鎖發(fā)展到對新中國實行國際性的、全面的禁運。二是建國初期,我國機械制造業(yè)的力量十分有限,當時機械制造工業(yè)部門要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恢復提供大量通用設備,很難再為紡織工業(yè)提供專用設備。三是因為紡織工業(yè)是舊中國最大的工業(yè)部門,在一些紡織工業(yè)集中的城市,都有一批專為紡織廠生產機器配件的修配廠,這些紡織機械廠都有一定的規(guī)模和制造設備的實力。錢之光富有遠見地看到,只要把這些紡織機械廠組織起來,加強領導,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基本具備制造成套紡織設備的實力。

       1950年3月,錢之光親自主持召開了全國公營紡織廠廠長會議,全國公營紡織機械廠廠長同時參加了會議。錢之光委托陳維稷副部長主持討論,確定了紡織機械工業(yè)的工作方針和基本任務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擴大整機生產,并進行產品分工。從這次會議開始,逐步形成“統(tǒng)籌規(guī)劃,合理分工,專業(yè)生產,全國成套,統(tǒng)一分配”的方針,成為計劃經濟時期紡織機械工業(yè)生產建設的成功經驗。

      錢之光和部黨組對于改造原有的紡織機械廠,使之能勝任成套設備的制造一事給予了長期密切關注和支持。例如:上海中國紡織機械制造廠,其前身是日本豐田株式會社在上海所辦的“豐田自動車廠”和“日本機械制作所第五廠”。該廠生產條件很差,管理紊亂,生產成本較高。全國公營紡織機械廠會議確定其為制造織機的專業(yè)廠,第一期的生產目標為年產織機5000臺,依此進行一系列的技術改造。為改變落后的生產條件,該廠設計科長費啟能提出采用機械化造型和砂處理的鑄工生產線。當時這種先進生產方式在國外也極少,國內是首創(chuàng)。錢之光得知后給予很高的評價,決定積極支持,增撥200億元(相當于幣制改革后的200萬元)改造資金。費啟能帶領一批中青年科技人員,以自力更生、不畏艱難的精神,自行設計、自制設備,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機械化鑄造車間。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于1952年10月1日順利投產。

      機械化鑄造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鑄工生產效率提高了6倍。這在我國機械工業(yè)中是一個重大突破,引起極大反響。該廠發(fā)揮技術人員力量較強的優(yōu)勢,批量生產織機,在國內第一家采用金屬模型,第一家采用拼合夾具,第一家采用粉末金屬含油軸承;設計各種新型專用機床,改造舊機床,使產量提高20多倍,最高達到年產有梭織機3萬臺的生產規(guī)模,而且價格低廉,滿足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紡織廠建設的需要。

      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是一個歷史較久的紡織機械修配廠。該廠以生產細紗機羅拉、錠子、鋼領見長。全國公營紡織機械廠會議后,確定該廠為制造環(huán)錠細紗機的專業(yè)工廠,并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改造。1950年該廠生產出第一批細紗機。由于該廠原來的廠區(qū)狹小,不適應擴大生產細紗機的需要,上世紀50年代中期,錢之光派王達成副部長到上海另選新廠址,最后選定了江灣場中路新址,建造了新廠房,把主機生產車間搬去。

      青島紡織機械廠當時各種設備齊全,技術力量較強。全國紡織機械廠會議確定其為生產梳棉機和電動機的專業(yè)工廠,當年就生產梳棉機56臺。1951年該廠更名為國營青島紡織機械廠,利用坦克變速箱設計制造錫林磨削加工專用機床,以適應梳棉機的批量生產。1952年,該廠采納設計科長吳夢祥的提議,將機床排列改按加工工序需要排列。這是機械工業(yè)“成組加工”的嘗試,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到1953年累計生產梳棉機1074臺,接近30萬錠棉紡廠的用量。

       1951年末,我國紡織機械工業(yè)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制造出有史以來第一批成套棉紡織設備,不僅滿足了新建的咸陽、邯鄲、武漢三個“國棉一廠”15.88萬錠和2592臺織布機的需要,還為以后大批量制造奠定了基礎。在組織制造我國第一批成套棉紡織設備過程中,許多私營紡織機械修配廠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據(jù)統(tǒng)計,僅上海一地就組織了300多家私營鐵工廠,承擔10萬錠配套設備的制造任務。

      在組織制造棉紡織成套設備的同時,根據(jù)國家的急需,采用同樣的辦法,組織上海、無錫、杭州等地的六七家鐵工廠,按“統(tǒng)一設計、各取所長、分工合作”的方法,用了一年時間,成功制造出了我國第一套黃麻紡織設備,滿足了浙江麻紡織廠擴建的急需。這套國產的黃麻紡織設備的機械性能比浙江麻紡織廠原有的英國設備還要好。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