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jī)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dǎo)航:

裁縫手藝贏得一個村贊賞

      1966年春節(jié)過后,21歲的外公正式拜師,開始學(xué)手藝??刹胚^了半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毛主席說要破“四舊”,要把舊文化、舊風(fēng)俗、舊習(xí)慣、舊傳統(tǒng)通通破除,重新確立新的標(biāo)準(zhǔn)。而不巧,學(xué)裁縫也屬于“四舊”之列。因為當(dāng)時師父與徒弟之間存在著一種剝削與被剝削關(guān)系,徒弟在師父手下學(xué)手藝,拜師時要交拜師錢,平日里師父帶徒弟出去做生意,徒弟的工錢都是要交給師父的,所以收徒也成了手藝人增加自己收入的一種方式。正因為如此,裁縫不能學(xué)了,才學(xué)了半年手藝的外公,只能又回米廠里打小工。但也許是為了生計吧,外公的師父鋌而走險,從米廠里把外公召出,開始偷偷摸摸地教他學(xué)裁縫。于是1966年年底,外公又走上了裁縫之路。外公整個學(xué)徒期間幾乎都沒有被師傅罵過,這倒并非因為師傅是自己大哥的緣故。外公生就心靈手巧,什么事情都學(xué)得很快。師傅對這個徒弟雖然嘴上不說,但心里是很滿意的。

      轉(zhuǎn)眼到了1968年年底,外公學(xué)裁縫將近三年了,他的手藝已相當(dāng)不錯。1969年春節(jié)過后,外公用自己做學(xué)徒時攢下的錢讓奶媽張羅做了幾個菜,在師傅家里請客,就算是辦了謝師宴。1969年,24歲的外公離開了師父,對于未來茫然不可知的生活,他的心里顧慮頗多。雖然掌握了技藝,但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裁縫往往是無人問津的,沒有嘗試就沒有信任,大家對外公師傅口中的“高徒”也只是將信將疑。在一日日的等待、練習(xí)與煎熬中,外公終于盼來了他的第一筆生意。說來也巧,正是他小時候被寄養(yǎng)的人家要做衣服。那時正過了元宵節(jié),外公趕往他家做活,一共做兩天。第一天做活做到傍晚,村子上的人晚飯后閑來無事,便到他家看外公做衣服。大家圍攏在外公的縫紉機(jī)前,看著外公飛針走線,露出了驚異的神色。哪怕是村子上一些60多歲的老人也說從未見過做衣服做得這么快的裁縫,何況又是一個年輕的孩子。他們又拿起外公做好的衣服研究,口中不禁發(fā)出嘖嘖之聲,贊嘆外公的裁剪、針腳都勝人一籌。這一次,外公算是出師大捷,贏得了一個村的贊賞。

      這時好運似乎開始追隨外公。外公的姐姐當(dāng)時在商店里工作,認(rèn)識的人多,她便時常向同事、熟識的顧客宣傳,說外公的手藝很不錯,要做衣服的盡可找他做。在外公姐姐的大力幫助下,外公拓寬了“市場”,生意越發(fā)好了,常常要加夜班。外公說,裁縫看似比其他手藝人干凈輕松,其實不然,裁縫晚上加班是家常便飯,若裁縫不加班,那就說明是手藝不精無人問津了。也就從那時候開始直到2000年的這30多年里,外公幾乎每夜都要勞作到十點以后才收工,有時活多得來不及做,甚至要到子夜一兩點方能睡覺。因此,外公常說,做裁縫最吃虧的就是一輩子只睡了人家半輩子的覺。年富力強(qiáng)的外公那時并不知抱怨,他想要做的只是把自己手里的活做得越來越好。

      外公告訴我,六七十年代老百姓的穿衣只能解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御寒。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于剛剛能吃飽肚子的人們來說,穿著還沒有條件講究美觀,更談不上時尚和潮流。衣服要穿到不能再穿了才會添置新衣服,舊的衣服只要能穿,破了舊了也不會輕易扔掉,打上補丁還是照樣穿,很多人每天都穿著打滿補丁的衣服。那些個完整的衣服、新衣服,平時是舍不得穿的,于是就折疊得四四方方地壓在箱底里,待到逢年過節(jié)才舍得拿出來穿上身亮個相。外公在講到那一段時期人們穿衣和生活狀態(tài)的時候,一邊回憶,一邊嘆息,我似乎能在外公眼睛里找到些許哀傷。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jī)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