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縫紉機維修店最后的告別

           夏日午后,燥熱的陽光灑滿街道,路上的行人稀少起來。在道外北五道街,若不是老街坊領(lǐng)路,記者可能不會發(fā)現(xiàn)在店鋪林立的街旁還“藏”著這樣一家小鋪子——道外最后一家縫紉機維修店。

      不足20平方米,擁擠、老舊的店內(nèi),63歲的縫紉機維修師傅劉國斌整理著屋內(nèi)的一些雜物、撣掉幾臺縫紉機上的灰塵。“不值錢了,這么一個‘大家伙’,連80元都賣不上。”老劉嘆著氣,時不時地望著門外偶爾閃過的行人和車輛……

      做了40年修理工腳踩著縫紉機就是感覺舒服

      老劉修理了40多年腳踏縫紉機,如今縫紉機已經(jīng)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他對腳踏縫紉機仍然情有獨鐘。

      “那時候縫紉機可真是緊俏貨啊,是‘三大件’之一,誰家有個縫紉機,還要做個很講究的布套罩起來,別提多招人羨慕呢!”恍惚間的記憶又把老劉帶回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從20歲開始,便到縫紉機商店做學徒工,當時領(lǐng)導派他到縫紉機廠家學習修理縫紉機。“當年每個月就掙20多元錢,省吃儉用買了一臺二手縫紉機回來研究。”老劉覺得,手搖著縫紉機飛輪,腳踩著踏板所傳出的“噠噠噠”聲是最美的,當時就是一門心思想把這門手藝學好,覺得肯定會有大用處。

      1996年,老道外開了一家名為“天圣”的縫紉機維修部,老劉決定到這里工作。“因為這家縫紉機店離家近,都是一些老街坊來修縫紉機,我肯定能給修好。”老劉怎么也沒想到,這一干就是20年。那時,一臺有毛病的縫紉機在老劉手里三五分鐘就可以搞定,就這樣,一臺臺縫紉機在老劉手上起死回生、煥然一新。

      “那時一天能修理四五臺縫紉機,現(xiàn)在兩三個月都不會有一臺。”老劉感嘆道,現(xiàn)在科技進步了,出現(xiàn)了很多電氣縫紉機等先進設備,修理家用縫紉機的越來越少了,但他還是喜歡修理這種老式的縫紉機,手摸著、腳踩著,就是感覺親切舒服。

      一臺老式縫紉機承載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往事

      “劉師傅,給我家這縫紉機再修理修理,沒辦法,我奶奶就舍不得她這件‘寶貝’。”鄰居小呂的喊聲打斷了老劉的回憶,老劉趕忙戴上花鏡,腳踩縫紉機踏板,給小呂修理縫紉機。他動作嫻熟,一邊操作縫紉機,一邊聽小呂講著家人與這臺縫紉機的故事。

      小呂搬了一把凳子,在雜亂的屋子里找個角落坐了下來。“這臺老縫紉機可是有年頭了,打我記事起,就看見太奶奶坐在縫紉機前給家人縫補衣服。”小呂說,太奶奶踏上一腳,縫紉機就“吱呀吱呀”地轉(zhuǎn)動起來,針頭飛快地穿插,很快就縫好了衣服。他沒事的時候總是圍著縫紉機轉(zhuǎn),想搞明白其中的奧妙,卻又不得其解。后來聽奶奶說,那臺縫紉機是上世紀50年代,太奶奶出嫁時的嫁妝,當時可是個稀罕物。如今,歲月的打磨讓這臺縫紉機早已看不出當年的光潔,裸露在外的金屬支架已經(jīng)被厚厚的銹跡覆蓋。

      坐在老縫紉機前縫補衣物的先是小呂的太奶奶,然后是奶奶,后來變成了小呂的母親,一臺老縫紉機,傳承了三代人,見證了三代人的生活往事。

      “修好了,平常你得多給它上點油。”小呂修縫紉機花了20元錢,又花兩元錢買了瓶縫紉機油。

      老劉接過錢,臉上泛起了知足的笑意。他想,這也許是他修的最后一臺縫紉機了。

      修理店即將搬遷最不舍得丟下這門老手藝

      今年5月,老道外靖宇街區(qū)陸續(xù)開始搬遷,這家老縫紉機修理店就要停業(yè)了。老劉和店主商量,可不可以再租一個地方把修理店即將搬遷最不舍得丟下這門老手藝

      這家店干下去,可店主覺得縫紉機修理已經(jīng)沒有什么市場,就算再開店,也不再是縫紉機修理店了。

      如今,縫紉機維修店已經(jīng)很少見了,像老劉這樣修了40多年的縫紉機修理師傅更是少之又少。“道外就這一家店了,搬遷之后,想要維修老式縫紉機就不容易了。”老劉嘆了一口氣,時代進步了,日子好過了,縫紉機也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會用的人越來越少,更別提修理了。

      “老伴兒和孩子都勸我回家安享晚年,可我就是不愿意丟下這門手藝。”老劉撫摸著他親手修好的縫紉機,就像撫摸著自己的孩子一樣。“說不定哪一天,人們就快要忘了它的時候,它就成收藏品了吧。”

      日落時分,老劉起身準備關(guān)起店門,傍晚的陽光透過縫紉機店那片玻璃窗折射進來,照在堆放在角落里的維修工具上,發(fā)出柔和的光芒。老劉向熟悉的工作臺揮了揮手:“再見了‘老伙計’,是時候下班了。”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