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dǎo)航:

改革開放30年:老裁縫眼中的服飾變化

             大江網(wǎng)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報道(二)  
     

    趙學(xué)芬告訴記者,這是60年代中期的縫紉機,現(xiàn)在仍然在用

      大江網(wǎng)訊 記者肖蓓報道:“想想我們那個年代能穿上新衣服那真是特別高興,而且一般都是在過年才有,那時就是家里人到裁縫店訂做,款式很單一。”改革開放30周年,對于穿衣,有著38年裁縫經(jīng)歷的趙學(xué)芬難忘過往記憶,而對這些年來衣著的變化她更是感觸頗深。

      30年前家里都不允許有縫紉機

      “我1970年開始做裁縫,之前都是學(xué)徒,那個時候家里是絕對不允許有縫紉機的,更不允許開裁縫店或者在家里做生意,我是在農(nóng)村里辦的服裝合作社做事,那里有縫紉機,屬于公家的,那個時候我們就像上班一樣每天都去。”趙學(xué)芬向記者回憶自己當初做裁縫時的情景。

      “30年前穿鮮艷衣服被說成‘走資’”

      “我記得在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都以中山裝、列寧裝為主,而且都是以藍黑灰三色為主,要是大街上有人穿著稍微鮮艷一點的衣服,就會被說成是“穿資本主義”,那個時候的布料主要以卡其布為主,其實就是棉布,但不如現(xiàn)在的棉布柔軟。”

      “上門裁衣”日漸流行:一天3到5元錢

      趙學(xué)芬告訴記者,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家里就允許有縫紉機了,還可以開裁縫店。“改革開放之后,就有人陸續(xù)開起了裁縫店,不過當時所謂的裁縫店大多也就是在家里幫人做衣服,之后流行起上門幫人做衣服,一般有縫紉機的家庭就會找裁縫上門量體裁衣,我記得那個時候上門做衣服是按天計算的,一天3到5元錢。”

      “過年才做新衣服,小孩盼望過春節(jié)”

      說起做裁縫,趙學(xué)芬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改革開放初期,裁縫店多起來了,做衣服的人也就多了,但一般情況下,過春節(jié)時候做衣服的人特別多,很多家庭都是到了春節(jié)才給家里人訂做新衣服,所以那個年代的小孩特別盼望過春節(jié),而且那個時候買衣服的人很少,基本上都是買布訂做衣服,因為這樣更經(jīng)濟實惠。”

      “的確良”在過去就是“名牌”

      “在改革開放初期,70年代末出現(xiàn)了一種布料叫‘的確良’,當時這種布料非常少,市面上很難買到,印象中好像是要有布票才能換到,而這種票并不是人人都能有的。所以那個時候看到有人穿‘的確良’衣服,就好像現(xiàn)在的人穿國際名牌一樣,羨慕得緊。”

      “現(xiàn)在定做衣服的大多都是老年人”

      做了38年裁縫的趙學(xué)芬,對于那段逝去的歲月她深有感觸,“那個時候活的簡單,自己的事業(yè)就是做衣服,以前做衣服的人多,做裁縫覺得很有意義,而現(xiàn)在都是老年人才會定做衣服,更多的則是做床單做窗簾,裁縫店很難維持下去”。

      女兒繼承了母親的“裁縫”手藝

      采訪結(jié)束后,記者見到了趙學(xué)芬的女兒,現(xiàn)在她繼承了母親的“裁縫”手藝,開了一家小裁縫店。趙學(xué)芬看著女兒用自己曾經(jīng)用過的縫紉機做衣服,似乎又陷入了深深的回憶,記者從她的眼中讀懂了她對“裁縫”這份職業(yè)的深切熱愛。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