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家用縫紉機在中國市場的落寞背后

       家用縫紉機曾經(jīng)一度在中國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紀80年代中國姑娘嫁妝必要的“老三件”(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中,縫紉機是最受新娘青睞也是最實用的。但是,當日本的家用縫紉機普及率仍保持在70%以上的今天,曾經(jīng)風光一時的家用縫紉機卻在中國落寞收場。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目前這種迥然不同的格局?

        日本家用縫紉機一直暢銷,有四點原因:一是日本的女性就業(yè)率低,主要是從事家務,使日本本土的家用機市場比較大而且相對穩(wěn)定。二是在使用縫紉機的過程中,日本也借鑒和引入了當時比較發(fā)達的歐美國家的方式:將縫紉手工課程引入學校。在小學及初高中階段設置不同難度的課程,教授學生縫紉技能。從上世紀70年代起,日本縫制機械工業(yè)會每年都會組織全國性的小學及初高中生縫紉作品大賽,家長和學校也都積極配合,包括兄弟公司、蛇目公司等各個大家用機生產商多年來一直對賽事進行贊助,使這一賽事長盛不衰。三是日本縫機業(yè)協(xié)助教育部進行培訓教材的編寫工作等,為推動縫紉技能的教育、普及和推廣做出了很大貢獻。為了培養(yǎng)這種文化,日本把每年的3月4日定為縫紉機節(jié)。四是日本的縫紉機技術與包括電控、掃描、高速攝影等其他科學技術的結合,使其技術逐步在世界同行中處于領先位置,功能上不斷推陳出新,在歐美這些老牌市場的地位十分穩(wěn)固。

        而反觀家用縫紉機在中國的發(fā)展,是截然不同的另一條路徑。

        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在低消費能力的環(huán)境中,我國百姓的消費方式采取買布裁衣自縫為主。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家用縫紉機獲得大規(guī)模發(fā)展,家庭普及率一度超過50%。這背后是中國幾億個家庭支持著自成一體的市場體系。但當時家用縫紉機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生活資料,功能也比較單一,停留在普通縫紉上。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后,服裝工業(yè)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迅速崛起,而作為生產裝備的工業(yè)縫紉機的需求大大增加,家用機產能過剩,市場不可避免地大幅萎縮。此時,中國的女性更多地走出家庭,走上工作崗位,很少有人還在家里用縫紉機制作衣服,而中國蓬勃發(fā)展的服裝業(yè)也給人們帶來美觀、便捷的成衣。這樣的情況下,家用機似乎在短短幾年內就隱退,難覓蹤影。

        對于目前國內百姓難以對家用縫紉機產生熱情的原因,相關專家分析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社會發(fā)展階段以及人們的認識、文化觀念上的不同。

        據(jù)相關統(tǒng)計顯示,經(jīng)濟水平達到人均GDP6000美元的時候,人們才會有對多功能家用機的需求。中國人口眾多,市場龐大,達到這一經(jīng)濟水平的人還只是一小部分。這些人衣食無憂,注重生活的情趣和內涵,喜歡創(chuàng)意生活,自己動手做些東西。這時候,新型的多功能家用機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DIY工具走入他們的生活。

        而對縫紉機留有深厚感情的“80前”的人們,多功能家用縫紉機要如意地使用,發(fā)揮其強大功能并不容易,找專業(yè)培訓難,原料配件不好找,缺圖少樣,使用不是很方便,縫紉機的使用率也不會太高。目前,大多數(shù)人還在追求“品牌化”的生活,并不能認同和享受自己制作東西的快樂和成就感。

        相對而言,日本的縫制文化是無處不在的,所有人都樂在其中。走進街邊的小超市,經(jīng)常有一個角落是屬于手工布藝的。機器、原輔料、工具、布料、圖紙、書刊……所有的東西可以采取一站式購物,既方便又是一種情趣,大家都愿意動手做東西。而且,女士們背著自己做的包包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她們的閑適和自足,并不亞于背一個名牌包所能帶給她們的快樂。所以,中國最缺失的是對縫制文化的認同和宣傳。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