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dǎo)航:

老縫紉機踏出往日情懷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曾幾何時,這樣的穿衣理念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如今,伴隨人們生活多年的縫紉機,成了廢品車上的常見物件兒。然而在珠市口西南角的鷂兒胡同里,還有一家擺滿了老縫紉機的專營店。這家曾經(jīng)為人們縫補衣服提供方便的縫紉機店,如今卻只能靠著老主顧修理縫紉機的生意,過著“縫縫補補”的日子。

           這家小店約有20多平方米,里面擺著六七臺老式的縫紉機。北京產(chǎn)的“燕牌”,上海產(chǎn)的“飛人”、“蜜蜂”,一臺臺看上去嶄新的老縫紉機顯露著與時代不同的美感。貨架上還擺放著幾臺電動縫紉機以及各式各樣的新舊零件。“過去這東西就是好,很耐用。”

           這些老縫紉機,有的是收廢品小販轉(zhuǎn)賣的,有的是老街坊們送來的。使用縫紉機的人越來越少,但相比電動縫紉機,腳踏式縫紉機便宜一些,有些用戶還是保留著用腳踏式縫紉機的習慣。

           店主老趙介紹,這家小店開業(yè)在這里不過五六年時間。“最近老有人來拍照。”老趙已年屆六旬,現(xiàn)在店里還剩下三個員工,“最年輕的也五十多歲了。”這些縫紉機究竟什么時候能賣出去?老趙說不清,因為時常一個月也賣不出去一兩臺。小店的主要業(yè)務(wù),是維修縫紉機。

           老趙生長在老宣武的地界,年輕時在修理公司工作,后來這一行業(yè)經(jīng)過改革、兼并,他跟著挪了不少地方。直到1996年,他和同事們開始在大柵欄經(jīng)營電動縫紉機。但此時服裝市場已經(jīng)很發(fā)達,縫紉機進入了夕陽時代。后來他的工作地點換到了騾馬市大街南側(cè)、果子巷北口的“京廣五金商店”,此時的縫紉機業(yè)務(wù),已是修理為主。

           2011年之前,大吉片拆遷,很快果子巷北口的店鋪停止了營業(yè)。老趙和兩個同事在鷂兒胡同繼續(xù)把修理的業(yè)務(wù)辦了起來。“這是公司的地,不用交租金。我其實已經(jīng)退休,還有一份退休金。否則早就經(jīng)營不下去了。”

           縫紉機,曾經(jīng)是北京人生活中“老四大件”之一,與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共同代表著70年代的“富有”。改革開放后,人們穿衣的需求大了,樣式多了,但買衣服太貴,很多家庭主婦練就了自己做衣服的本事。如今買衣服很容易,沒人愿意再費事了。

        “人人都對它有感情。”老趙撫摸著他和同事們親手修好的縫紉機,就像撫摸著自己的孩子。“說不定哪一天,人們快要忘了它的時候,它就該成收藏品了。到那個時候,沒準老縫紉機還成了值錢貨呢。”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